丹陽市恒力爐業有限公司具有成熟、高效的維修、改造團隊。
本公司秉承優化革新精神,提供優質產品、優秀技術、優良服務,追求以客戶為中心,以產品為目的的發展目標,真誠希望與新老朋友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明天。
維修理念的變革伴隨著工業的發展,維修隨之產生。隨著工程機械性能的改進,維修理念也在不斷變革,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事后維修
20世紀初期, 工程機械維修一般是在發生故障以后才進行的(即事后維修)。它的最大優點是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統部件的壽命,但事后維修是非計劃性維修,浪費了較多的剩余修理,同時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1.2預防維修
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設備的磨損機理認識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入(即機件工作——產生磨損——發生故障——影響使用并危及安全)。為使每個機件都達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維修工作就必須在故障發生之前進行,從而形成了以預防為主的維修理念。這種維修理念包含了主動預防的理念內容,其實質是通過采取各種預防性措施,將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改變了事后維修缺乏計劃性的被動局面。但這種維修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維修工作以直接經驗作為指導,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維修原則,缺乏針對性;二是只注重維修中的具體技術問題,忽視了維修的整體內涵。缺乏對維修管理的研究。機械維修工作原則應從具體規定和技術要求兩個層面理解:首先所規定的維修原則必須能保證工程機械通過維修達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達到標準要求;同時必須考慮其經濟效益,受傳統觀念束縛,機械預防性維修偏重維修技術,忽視經濟管理。
在公路施工企業中,工程機械維修制度長期實施的是“計劃維修制”,基本內容是工程機械在使用中按照預定計劃的間隔時間(或里程),規定保修項目,逐級增多,這種在“養修并重、預防為主”的理念指導下,根據機械損壞和部件磨損規律制定制度,在幾十年的施行過程中,對工程機械保持完好的技術狀態,延長使用壽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科技進步,大大加強了工程機械的發展進程,使得工程機械的制造水平和使用性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進而機械的周期使用壽命延長了,可靠性、耐用性提高了,但原有制度規定的保修類別和間隔一成不變,使得保修周期與機械實際狀況不相一致,影響了機械的使用效能,增大了修理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且由于事先很難預料大量的隨機性的故障,盡管做了許多預防性的維修工作,也很難獲得預期效果。三是刻板地實行定時定程維修的離位分解檢測維修,不可避免地使維修工作出現頻繁分解拆卸的現象,導致維修工作針對性差,工作量大,耗時多,費用高,而且還會因拆裝可能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隱患,大大降低了機械設備的可靠性。
1.3可靠維修
近三十年來,在預防為主維修理念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廣泛采用先進的測試和診斷手段,逐步形成了以可靠為中心的維修理念。這種維修理念是以對維修對象的系統監控為手段,用大量的原位檢測代替離位檢測,將單一的定時定程維修改變為以可靠性數據分析為依據的維修。它使維修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使主客觀更加一致,增強了科學性,減少了盲動性。其基本要點如下:第一、維修工作以可靠性理論為基礎;大到維修時機、維修方法、維修周期的選擇和維修工作量計算、維修范圍的界定,小到一個機件修復后的可靠性系數、一個項目的診斷檢查的標準,都要以保證和提高設備的整體可靠性為依據;第二、工程機械的可靠性是設計、制造和使用三個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因此,要提高其可靠性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可靠性維修可以保持和恢復機械的性能,并且可以為設計、制造和使用單位提高設備的整體可靠性提供極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第三、可靠性指標是評價維修質量最科學、最有效的依據和標準。
綜上所述,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理念,遵循了設備發生故障的規律,增強了維修的針對性、靈活性,提高了維修的效率和效益,使維修工作達到了最終目的,實現了總體要求。
維修體制的改革
機械維修工作并非是一種簡單的零部件更換的勞動,而是通過采取相應技術措施,使機械達到、恢復和保持其技術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發揮最大的機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機械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工藝在工程機械上的普遍應用,使機械性能得到很大提高,這種科技含量的增加,給維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們應針對工程機械使用的特點,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維修技術水平,建立一種高效快速的維修機制。
第一、要盡快成立責權統一的管理部門負責工程機械維修業的宏觀調控和規劃其整體發展。第二、要加大行業的立法和執法力度。制定系統、完備的法規制度和標準,使維修業有法可依、有據可憑,加快從行政命令型向依法管理型發展的步伐。第三、積極營造工程機械維修業多元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第四、促使工程機械維修從專業分立向資源共享方向發展。擁有少量維修資源的企業,只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才能適應優勢互補,才能適應發展的趨勢。第五、將傳統的定點維修方式轉變為定點維修與機動相結合的方式。組建專業化的巡回維修隊伍,配備高性能的機動維修設備,實現現場維修服務。
維修業發展方向
3.1以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為主
20世紀60年代美國面對航空維修中出現的維修費用巨增,維修費已經占至了航空公司總費用的30%,形成了“買得起、用不起”的現象,使他們對多做維修工作或定期維修體制能預防故障的效果產生了懷疑,如何權衡維修模式及費用與效果成為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可靠性工程、維修性工程、故障物理學和故障診斷技術等新興學科的相繼出現,為研究維修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新概念是“過去人們過分強調控制拆修間隔以達到原有的可靠度”,經過深入研究后確信“可靠性的拆修制并無必然的直接聯系”,人們將各種可靠性大綱中所學到的東西綜合起來用于民航維修,使之維修費用下降了30%,而沒有采用這些維修概念的其他軍事裝備的維修費用卻以相當驚人的幅度增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光電機械一體化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應用將日益廣泛。實踐表明,工程機械越先進,結構就越復雜,其維修活動就越依賴于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的技術。事后維修、預防維修、以可靠性為中心維修的理念,各有長短,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機械地規定某個維修單位或某種機型只能采用某一種維修方式,即不符合實際又難以奏效。當前,發達國家的工程機械維修主要是以狀態監測為基礎,可靠性維修為中心,以多種維修方式相結合,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的視情維修。今后,隨著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的廣泛應用,先進的工程機械裝備機電一體化的在線自動監測和故障診斷等儀器設備,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理念將成為工程機械維修管理的主導理念。
3.2建立智能網絡維修服務系統
建立智能網絡維修服務系統將成為21世紀工程機械維修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在瑞士,工程機械維修服務網已遍布全國,各地區均有配件中心倉庫,業務人員僅用兩三分鐘就可以掌握維修站點和某種配件在全國的分布情況。運用網絡技術,還可以超越國家、地區和時空界限,將工程機械的科研機構、技術咨詢、生產廠、維修廠、配件站和使用單位聯系起來,實現遠程、快速、優質和全方位的服務。生產廠以此作為售后服務的主要手段,通過與工程機械配套的數據采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維修服務系統,直接或間接地從施工現場獲得信息,按最佳效率時采取措施完成售后服務。
3.3發展改善性修理和復合
修復工藝傳統的恢復性修理,只能使有故障的機械通過維修后其使用性能接近原機的性能,沒有包含技術進步的因素。而改善性修理是采用新裝置、新材料和新技術修理舊機,使修復后的舊機大顯神通到或接近新機能。今后,隨著電液技術、CAD技術和材料工程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廣泛應用,具有集成化、智能化的新型工程機械的更新周期將進一步縮短,恢復性修理將更多地被改善性修理所取代。另外,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修復工藝來修復零件或設備的復合修理方法,如:焊接+膠粘、多種表面修復技術等。它們能綜合各法之長、彌補各法之短,具有最佳的經濟效益,將成為修理工藝重點研究和發展的方向。
|